近年来,建水县人大常委会紧紧围绕非遗保护与产业振兴双重需求,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势,以法治保障、监督推动、代表履职和机制创新为抓手,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才发展支持体系,为紫陶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立法先行 夯实人才发展根基
建水县人大常委会坚持完善“党委领导、人大主导、政府实施、各方参与”的立法工作格局,通过深入调研、专家论证、公开征求意见等方式,持续推进《建水紫陶产业发展条例》的修订与完善。新修订的条例对陶土资源保护与利用、传统技艺传承与创新、地理标志保护等作出明确规定,尤其强化了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的法律保障,明确要求建立紫陶人才信息库,完善人才评价体系,为紫陶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坚实的法律支撑。截至目前,建水县已涌现国家级大师和荣誉称号获得者23人,省级342人,州级20人;建水县紫陶企业及个体户超过2700家,带动上下游就业8万余人,2025年上半年产值已达50.1亿元。
紫陶文旅专业代表小组在建水龙窑遗址示范园项目调研
监督推动 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建水县人大常委会创新监督机制,组建紫陶文旅专业代表小组,建立“调研—建议—落实—反馈”工作闭环,定期深入碗窑村、龙窑遗址示范园、紫陶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等一线,通过实地考察、座谈交流、专题询问等形式,全面掌握紫陶人才培养现状。针对传统技艺传承、创业环境优化、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短板,提出针对性监督意见。建水县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积极办理人大建议,累计投入超19亿元建成紫陶博物馆、龙窑生态城、紫陶街、紫陶里等多个产业发展基础设施项目,吸引众多紫陶企业、工作室入驻,逐步形成紫陶人才集聚培养的高地。
云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县级领导与基层人大代表共商紫陶产业发展
履职尽责 搭建政企连心桥
建水县人大常委会建立“非遗传承人+人大代表”双培养模式,推荐非遗传承人担任各级人大代表,设立紫陶行业人大代表联络室,将代表履职触角延伸至紫陶发展一线。通过与紫陶界人士定期会商、沟通交流,收集和梳理紫陶企业面临的困难与问题,形成建议清单,先后提交关于建设紫陶博物馆、保护紫陶古窑址、培养紫陶产业发展人才等多份建议。推动建成建水紫陶电商创业孵化基地和电商选品中心,为紫陶人才提供场地、设备、培训、资金等一站式服务,累计孵化紫陶电商300余户,紫陶电商销售额突破4亿元。如今,人大代表已成为连接政策与产业的重要“金纽带”。此外,建水县制定了《紫陶产业人才引进及管理办法》,成功引进国内外书画艺术家、现代雕塑大师1000余名,为紫陶产业注入新活力,形成“紫陶+”跨界联动效应;出台《建水紫陶文化产业发展奖励办法(试行)》等政策,建立领导联系专家制度,全县33名处级领导挂联专家人才,为专家人才提供教育、医疗、旅游等“绿色通道”服务。在人才培养方面,深化产教融合,成立建水紫陶产业学院,与云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景德镇陶瓷大学等10余所高校建立人才培养合作,探索校企联合招生、共同培养、一体化育人长效机制,构建“大学美术专业+职业制陶技术”双轨培养体系。目前,已培育人社部门技能认定陶瓷工3000余人,获得发明专利110件(其中高价值发明专利35件),完成作品版权登记350件。
下一步,建水县人大常委会将聚焦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继续依法履职尽责,持续跟踪监督紫陶产业发展,推动建立更加科学完善的人才评价体系,为建水紫陶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人大智慧和力量。
(建水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田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