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人大代表朱学良:解锁干热河谷“热资源” 铺就乡村振兴“金路子”
在红河州元阳县上新城乡的干热河谷,曾被视为发展瓶颈的“热资源”,如今正成为群众致富增收的源头活水。这一嬗变,凝聚着州人大代表、上新城乡人民政府乡长朱学良扎根热土、倾情履职的心血。他带领乡亲们以党建为引领,以产业为纽带,将气候劣势转化为特色农业优势,在昔日贫瘠的河谷中书写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调研献策强引领 党建赋能产业兴
作为州人大代表,朱学良深知履职的首要任务是精准把握民情、服务发展。他深入田间地头,洞察到干热河谷“光照足、温差大”的独特禀赋与群众发展产业无门路、增收乏力的矛盾。
他提出“支部建在产业链,党员聚在产业链,群众富在产业链”的思路,牵头在上新城乡成立金煌强农芒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探索建成“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组织党员带头学技术、拓销路,让致富能手“现身说法”,把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同时,于2024年投入项目资金257万元用于芒果提质改造及配套设施建设,将1000余亩芒果品种更换为经济效益较高的台农品种,进一步提升了产业效益。如今,合作社带动的搬迁农户441户1898人,共种植优质芒果8500余亩,实现了产业发展与群众致富的同频共振。
芒果丰收
破解瓶颈强基础 盘活资源增效益
“好资源”如何变“好钱景”?朱学良认为关键在于破解基础设施薄弱和土地分散经营的桎梏。他积极向上争取,协调490万元专项资金落地,用于建设灌溉蓄水池、输水管网、生产用房和仓储设施,为规模化种植提供保障。
面对土地碎片化问题,他创新推行“村集体+合作社+农户”模式,成功流转整合热区土地2000亩以上。规模化经营成效显著,350余亩“荔枝王”基地预计亩产800公斤,年收入超1120万元;400余亩优质莲雾生机盎然,2025年计划再扩种400亩,年产值预计突破2000万元。2025年初,还整合财政涉农资金395万元,启动覆盖6个村委会的黄精种植及配套设施项目,规划种植优质滇黄精860亩,目前已完成种植350余亩。收益分配机制确保惠及各方,纯收益的20%充实2个村集体经济,10%定向提升全乡低收入群体收入。基地常年吸纳80余名周边农户务工,实现“土地流转收租金、基地务工挣薪金”,昔日贫瘠河谷转变为“聚宝盆”。
朱学良实地查看滇黄精种植情况
村企联姻延链条 利益联结促共赢
为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朱学良将目光投向深化村企合作。他盘活闲置资源,精准招商,着力引入符合本地需求的“小而精”企业。
在他的努力下,成功引入红河州元阳泓富药业有限公司,以年租金7万元盘活了600余平方米业务用房及4000平方米场地;推动红河冠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大麻迷村投资建设占地15亩的粮食烘干仓储厂。这些合作构建起“企业出资金技术、村集体出人出场地”的互利模式,朱学良特别在协议中嵌入“优先录用当地村民”条款,使合作红利直达百姓,推动村集体经济稳步增长,大量家门口就业岗位持续释放,实现了合作社壮大与村民增收的“双赢”,为产业长远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朱学良始终践行“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誓言,在干热河谷这片土地上,他以调研寻路、党建聚力、盘活资源、村企合作,成功将气候的“热”转化为产业的“火”、民生的“暖”。他的履职实践深刻诠释了人大代表在乡村振兴中的担当,为干热河谷乃至更广袤乡村绘就了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画卷,其解锁的“新密码”,正成为当地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
(元阳县上新城乡人大主席团 常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