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大网、云南人大网、云南网、云新闻以《红河州:“人大之力”赋能口岸经济转型》为题,报道红河州人大常委会以精准监督直击口岸经济“痛点”,代表发力激活区域联动“引擎”,推动口岸经济转型。全文如下:
清晨的红河岸边,薄雾轻笼。河口公路口岸的智能卡口前,跨境货车有序驶过,10分钟内便完成了通关查验。这一曾经需要至少30分钟的流程,如今已成为红河州口岸经济加速奔跑的生动注脚。
红河州人大常委会聚焦口岸经济高质量发展,以精准监督破解发展瓶颈,以代表力量凝聚前行动能,推动全州3个国家一类口岸实现从“通道经济”到“产业经济”的深刻转型,为全省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筑牢“边疆支点”。2024年,红河州口岸交出亮眼答卷:进出口货运量达391.8万吨,同比增长36.1%;进出口总额254.2亿元,同比增长50.2%;出入境人员615.5万人次,同比增长40.2%,位居云南省对外开放口岸首位。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是人大履职支撑口岸经济的扎实成果,更是其服务辐射中心建设的生动实践。
精准监督 直击口岸经济“痛点”
红河州与越南山水相依,河口铁路口岸、河口公路口岸、金水河公路口岸不仅是云南对越开放的重要门户,更是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关键节点。如何让这些“国门”从单纯的“过路通道”,转变为辐射区域发展的“动力枢纽”?州人大常委会将监督的“探照灯”精准对准制约口岸经济发展的深层问题。
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红河片区综合服务中心
近年来,红河州人大常委会多次组成调研组,深入金平、河口两县,沿着铁路轨道、货场仓库、边民互市点实地探访。在河口铁路口岸,调研组发现了物流堵点:中方货物抵达后,需换装米轨列车折返山腰联运站查验才能出境,“到站不到岸、到岸不到站”的现状,让物流成本凭空增加。而在跨境运输环节,河口公路口岸与越南老街金城口岸“重车出、空车回”的贸易规则,削弱了我国产品通过该通道辐射东南亚市场的价格竞争力。
“除了交通梗阻,产业融合短板也不容忽视。”调研组成员进一步发现,蒙自经开区、红河综保区内厂房闲置,意味着承接南亚东南亚产业转移、开展跨境产能合作的载体不足;金水河口岸虽具备中药材进口潜力,但因加工产业链不完善,始终未能形成规模效应……
直面问题才能靶向施策。调研组系统梳理出“口岸设施功能有待加强、贸易政策运用不到位、口岸经济与园区经济融合度不高”等五大类14项具体问题。这份报告既有“河口至老街准轨铁路延伸项目停工”的具体案例,也有“边民互市手续繁琐制约参与热情”的细节分析,带着“露珠”与“泥土”的调研成果,为后续提升口岸辐射效能提供了精准坐标。
代表发力:激活区域联动“引擎”
人大代表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始终肩负着传递民意、助力政策落地的重要使命。当前,红河州正处于推动口岸经济从传统模式向现代化、多元化转型的关键阶段。红河州人大常委会积极组织人大代表口岸经济发展专业组赴广西、内蒙古考察学习智慧口岸建设、开放平台打造、互市贸易发展、外向型产业培育、边境经济合作区建设、跨境产业联动先进经验和做法。与此同时,“拼经济出真招抓落实——人大代表在行动”活动在红河大地全面铺开,全州各级人大代表积极响应,主动扛起口岸经济发展“排头兵”责任,带着调研梳理出的实际问题,代表们深入园区、走进企业、踏入边境村寨,将履职平台直接搭建在发展最前沿。
在州人代会期间,州人大代表田成深入分析口岸经济与辐射中心建设的政策契合点。他建议,充分用好自贸试验区、跨境电商综试区等“政策洼地”的叠加优势,以园区开发建设为载体,以产业链条集聚发展为主线,推动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在交通运输、物流体系、现代服务等领域的要素互联互通,持续深化中越跨境产能协作。
在金水河口岸,州人大代表黄永祥忙着推广“互联网+边民互市”模式。这一模式不仅激活了传统通道活力,更通过数字化贸易打通与东南亚边民的便捷交易网络,让边民互市成为辐射周边、惠及民生的纽带。据统计,2025年1—7月,红河州边民互市贸易额达14.9亿元,参与交易边民18.6万余人次,预计为边民增收558万元以上。
在招商引资战场上,人大代表的身影同样活跃。依托“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模式,河口沿边产业园聚焦“消费电子零部件、轻纺加工、东盟特色商品加工、跨境服务业”等领域,积极对接各地优质企业入驻,形成“一企两国两厂”的跨境产能合作格局。2024年,河口县在省内率先开展中越跨境产业合作招商,全年引进省外产业招商到位资金11.36亿元,新增外资经营主体12户,昔日的“边境荒地”,正逐步成为产业集聚的“黄金宝地”。
成果转化:从“问题清单”到“发展答卷”
人大监督的“后半篇文章”,在于推动问题整改落地。州人民政府全面采纳调研组建议,打出“补短板、优流程、兴产业”组合拳,助力红河口岸从单纯的“通道节点”加速向“辐射枢纽”转变。
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红河片区综合服务中心
设施升级强化辐射硬件。投资近亿元的河口智慧口岸一期顺利投用;“一卡多贸、运抵直通”监管模式落地,实现卡口智能化验放,为南亚东南亚商品快速进入中国市场打通“绿色通道”;作为云南公路口岸功能提升首个标志性工程的河口口岸南溪河联检大楼,将年出入境旅客量从500万人次提升至1500万人次;金水河口岸扩大开放通过省级预验收,坝洒通道扩大开放等项目加快推进,口岸硬件设施持续完善。
运输改革提升辐射效能。“两到底一平台”跨境物流模式试点后,“一箱到底”“一车到底”让跨境货车无需换装即可直达越南、老挝等东南亚国家腹地,每辆货车单次运输成本节省近1000元;通过联合越南企业成立跨境物流供应链联盟,成功实现中越跨境集装箱运输和“重进重出”,为区域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提供有力支撑。
贸易创新拓宽辐射维度。在边民互市领域,“多区备案、多区交易”改革让全州边民共享政策红利;跨境电商异军突起,河口跨境电商直播产业园内,百余名中越主播通过直播,将中国日用品、电子产品销往越南、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2024年,河口区县跨境电商企业累计达92家,货物交易量7.95万吨,贸易额达4.23亿元。
如今的红河州,口岸活力持续迸发。进境水果在这里加工成果酱、果干,销往全国各地;越南的中药材经过深加工,变成中成药走向全国市场;轻纺产品在“两国两厂”模式下完成跨境产业链布局……2024年,全州口岸进出口货运量、进出口总额、出入境人员数量均创佳绩,2025年1—7月,货运量(同比增长13%)和出入境人次(同比增长18.8%)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长,持续书写着沿边开放、服务辐射中心建设的新篇章。
从梳理问题清单锚定转型方向,到以监督问效、代表赋能凝聚发展合力,再到跟踪问效推动产业项目落地,红河州人大常委会以“人大之干”为口岸经济注入强劲动能。这股动能在边境热土上持续发酵,不仅推动口岸实现从“过道”到“产业高地”的深刻转型,更让红河口岸成为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的坚实支点,助力“边疆”变“前沿”的生动实践不断走向深入。
(州融媒体中心 初政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