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自市人大代表马宁:扎根基层谋发展 践行使命促振兴
蒙自市人大代表、起龙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马宁,始终扎根基层,以推动“三大经济”发展为己任,在城镇化进程中为失地村民探索集体经济转型之路,用实干诠释人大代表的履职担当。
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和蒙自城市建设需要,从20世纪90年代初到2005年底,起龙社区11个农业生产合作社的7700余亩集体土地陆续被政府征用,失地村民群体日益扩大。如何保障失地村民生活、盘活集体资源,成为马宁履职的核心课题。
激活资源经济,推动集体经济转型升级
“银河农贸市场”项目位于蒙自市昭忠路西段,占地面积21.686亩,其中9.08亩属起龙第十农业生产合作社,12.6亩属起龙第十一农业生产合作社,是两个合作社重要的集体资产,其前身为2000年建设的蒙自市第一家专业建材市场“银河建材市场”,但因建成已超20年,随着城市发展,老市场基础设施陈旧、功能不完善,难以与新建的新型综合建材市场竞争,经营日渐困难,发展严重滞后。
马宁带领社区干部外出学习先进地区集体经济发展经验
马宁深知,盘活这一集体资源是推动资源经济发展的关键。他多次调研周边市场现状、城市发展规划及配套建设模式,提出“转变经营方式、扩大投资、实现产业模式新型化”的思路。在他的推动下,两个合作社与原承租人达成共识,决定对市场进行升级改造,由承租人投入资金3500余万元,建成了全市功能最完善的新型农贸市场,显著提升市场专业化水平与竞争力。
升级后的“银河农贸市场”不仅盘活了经营困难的集体资产,还带动了周边餐饮、零售等产业发展,年交易额较改造前增长30%以上,为两个合作社集体经济年增收近百万元,让“沉睡”的资源真正转化为发展动能,成为发展资源经济的典型实践。
借力市场资本,让闲置资产变身发展财富
起龙六社是集体经济发展的“短板”——集体资产项目少、起步早但收益低,部分集体土地长期闲置,其中兴盛路6宗地块因多年闲置杂草丛生,既无经济效益,又影响市容市貌,成为制约集体经济发展的“顽疾”,社员对此意见强烈,土地收回工作阻力重重。
为破解难题,马宁逐户走访党员群众,耐心听取社员诉求和意见,组织党支部书记、社长、居民代表多次召开会议,反复商讨收回、盘活闲置资产的方案。通过不懈努力,最终收回被闲置近40年的集体土地,为后续集体经济发展扫清障碍。
集体土地收回后,马宁并未止步。他深知,要让集体资源、资产产生持续效益,必须引入专业力量。针对六社缺乏运营资金和专业人才的问题,他多方奔走协调相关部门,为6宗闲置地块办理了完整的产权手续,确保集体资产“有名有分”;随后提议通过公开招租引入社会资本,经社委班子扩大会议讨论后,确定由中标单位投资新建楼房、平整场地,将地块打造为附近“元亨美食城”的配套业态,培育“餐饮+文旅+服务”的融合业态。
“慢慢里”商业体
如今,“慢慢里”商业体已成功运营,不仅美化了城市环境,更吸引了大量市内外食客,让闲置资产变成了“增收活水”。六社集体经济收入大幅提升,社员年底分红从以往的几百元增至千元。按照规划,租期满后项目将整体移交六社,社员将从“包租公”“包租婆”转变为“实干家”“经营者”,为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注入长久动力。
践行“三大经济”,书写履职担当
作为人大代表,马宁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用脚步丈量民情,用智慧破解难题,在推动集体经济转型、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道路上稳步前行。社区集体资产由最初的零星几家逐步壮大至遍布蒙自全城,迄今为止共有大小集体资产87处,集体经济年收入达2400余万元。持股社员的年终分红由最初的每人每年50元至100元,增长至每人每年1000元至6700元不等。他的故事,是全省各级人大代表扎根基层、服务发展的生动缩影,彰显了人大代表在推动地方产业发展、践行“三大经济”战略中的使命与担当。
(蒙自市文澜街道人大工委 徐一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