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州人大网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县市动态 > 正文

蒙自市人大:以刚性监督书写温暖“民生答卷”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25日09时46分  作者:李先福  来源:蒙自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编辑:管理员  阅读次数:227

蒙自市人大常委会以十件惠民实事为抓手,通过人大常委会的“刚性监督”与政府各部门“精准施策”协同推动群众关注的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存在问题的解决,把群众的“问题清单”转化为“履职清单”,最终成为群众的“幸福清单”。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蒙自市人大常委会推出“集中视察+满意度测评”的监督模式,为年初政府工作报告承诺的十件惠民实事装上“导航系统”。组织人大代表分组深入实地,对新增就业、教育医疗、养老保障等十大民生领域进行集中视察,逐项“体检”,并在常委会上进行满意度测评,测评结果及时反馈政府,并跟踪督促落实,在次年人代会上听取市人民政府十件惠民实事落实情况报告,让人大监督“长牙齿”、见成效。这种“视察摸底数、测评见真章”的闭环机制,既让人大监督的“刚性”转化为民生改善的“加速度”,更推动政府承诺从“纸上”落到“地上”。

1蒙自市人大常委会对十件惠民实事进行满意度测评.jpg 

蒙自市人大常委会对十件惠民实事进行满意度测评

在蒙自市人大常委会的监督下,市人民政府在就业领域交出了亮眼“成绩单”,2024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2.61万人,城镇新增就业8530人,均超额完成目标。这得益于精准施策的“组合拳”:举办21场线上线下招聘会搭建供需桥梁,提供3.3万个岗位覆盖不同群体;1.19亿元创业贷款带动2156人实现创业。更具创新的是打造“15分钟就业服务圈”,以“建设者之家”零工市场为核心,11个就业小站累计服务求职者2.1人次。“技能蒙自”工程培养5288名技能人才,1013获得“金手指”劳务品牌认证,推动劳动力从“体力型”向“技能型”跨越。针对高校毕业生、脱贫劳动力等重点群体115家见习基地、64个基层专岗、7个帮扶车间形成帮扶闭环,864乡村公益性岗位让困难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

2蒙自市人大常委会组织人大代表视察基层医疗工作.jpg 

蒙自市人大常委会组织人大代表视察基层医疗工作

在蒙自市人大常委会的监督下,教育领域惠民实事稳步推进,投资2413万元的观澜街道中心幼儿园已于20249月投用,设12个教学班可容纳360名幼儿,目前已有166名幼儿入园;文萃小学规划50亩用地、36教学班,让周边家庭充满期待。学前教育普惠性提升成效显著,通过“转公、新建、改建、认定”四措并举3所幼儿园转公、3所改扩建新增1170个公办学位,5所民办园被认定为普惠性幼儿园,全市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86.29%,较2022年提升48.67个百分点,有效缓解“入园贵”难题。医疗服务网络持续扩容2个社区医疗服务点、1个区域医疗副中心、4乡镇卫生院完成改造提升,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医疗服务。

3蒙自市人大常委会组织人大代表视察绿美村庄建设工作.jpg 

蒙自市人大常委会组织人大代表视察绿美村庄建设工作

在蒙自市人大常委会的监督下,养老与居住条件实现同步升级6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2个老年幸福食堂投入运营,全市养老床位达1450张,5个幸福食堂让银发群体安享晚年。老旧小区改造跑出“加速度”,2023年度剩余10个小区全部完工,外立面修缮、管网换新让6391户家庭告别“老破小”;202416个改造小区顺利完成,实现居住环境蜕变升级。城乡环境焕发新颜:1500万元奖补资金推动100余个绿美村庄建设,13个点位全部完工,种植树木2371株,绿化面积达5.89万平方米。农村公路新建改扩建72.97公里,改善了群众的出行条件。鸣鹫镇大石板等3个集中供水工程完工,惠及29971.28万人。大屯海污水处理厂(二期)及第二污水处理厂加速建设,为城市生态装上“净化器”。

从城市到乡村,从“饭碗”到“校园”,蒙自市人大常委会以刚性监督书写了幼有所育、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的温暖“民生答卷”。

(蒙自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李先福)

相关阅读:
红河州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主办
滇ICP备11002010号   电话:0873-3720216
滇公网安备 53250302000185号   您是第49677589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