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远市人大:建立街道群众议事代表制度 激活基层民主“一池春水”
通村路从“狭窄泥巴路”到“宽阔水泥路”,街头巷尾的排水沟从“臭烘烘”到“干干净净”,道路边的停车隐患从“提心吊胆”到“踏实放心”……这些民生难题的破解,都指向同一把“钥匙”——开远市人大常委会街道群众议事代表制度。这一创新实践让群众的声音直抵治理核心,让“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从理念变为现实,不仅激活了基层民主的“一池春水”,更结出了惠及民生的“幸福果”。
破局:从“瓶颈制约”到“制度创新”
“乐白道、灵泉2个街道是开远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可街道人大工作权限范围缺乏明确具体的界定,工作尺度也不好把握。”市人大常委会代表工委主任李海龙的感慨,道出了曾经的困境:更多民情在街道萌发,更多诉求向街道汇聚,但无街道本级人大代表、缺少直接对接民意的平台,民主决策、监督的触角难以触及治理末梢。
灵泉街道人大工委群众议事代表工作会议
破局的关键一步,落在2024年6月。《开远市人大常委会街道群众议事代表制度(试行)》经市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27次主任会议审议通过,临江社区、朝阳社区、星光社区、灵云村委会成为第一批制度“试验田”。这不是简单的“开会”,而是在街道党工委领导下,由街道人大工委牵头,让群众议事代表深度参与经济发展、民生实事的决策、管理与监督。
该制度在设计之初就锚定“实效”。每季度一次的议事会成了基层治理的“诸葛亮会”,收集的社情民意按事权“分级配送”,街道能解决的限时办结,需市级统筹的快速上报,全程闭环的机制让诉求从“纸上”落到“地上”。同时,“一站多点”的履职阵地提质同步推进:1个市级代表之家、8个代表工作站、45个村(社区)代表联络室,再加上村级社情民意收集点,织就“有事找代表”的网络,让民主触角延伸到最基层。
新改造的西园路
实践:从“广泛议事”到“落地见效”
乐白道街道仁者村委会卧龙邑村的菜农罗忠至今记得,曾经收菜季村口道路堵得“能急出火”,650余名村民看着蔬菜运不出去。改变始于村民小组副组长吕芳的一次走访,作为街道群众议事代表,她把村民的心声带到乐白道街道群众议事代表活动现场。
乐白道街道人大工委在卧龙邑村召开街道群众代表议事会
没有会场的拘谨,议事代表们在卧龙邑村的足球场上围着问题“七嘴八舌”:“拆2米挡墙”“移栽电线杆”“绿化带退1米”……组合方案一出,街道干部当场确定,迅速组织施工队进场。如今,拓宽的道路能容纳两辆农用车并行,村民们再也不用为“收菜堵”犯愁。而议事代表们的思考并未止步,他们又提出在足球场旁建党群活动室、水塘边修健康步道,让这个蔬菜大村向“农文旅融合”转型等切实可行的方案。
这样热气腾腾的议事场景,在灵泉街道同样常见。2025年7月23日,一场聚焦“家门口事”的群众议事会热闹开场。前期改造完的老旧小区怎么补齐基础设施短板、道路如何提升改造、防洪沟何时修建……从“头顶事”到“脚边事”,代表们你一言我一语,把群众私下念叨的“烦心事”摆上台面。最后,大家摆出来一箩筐带着“泥土气”的建议,很快就进了街道待办事项清单。
在街道群众议事代表们的推动下,不少关乎日常的民生实事接连落地。灵泉路农业银行门口,拆除隔离墩后车辆总超线停车,议事代表一建议加装围栏,行人抬脚就踏实;西园路边300米敞口排水沟,在议事代表呼吁下盖上了盖板,居民告别了“晴天臭烘烘、雨天水汪汪”。该制度实施以来,共召开街道群众议事代表会8场次,收集意见建议30件,有效解决26件,群众满意率达100%。
45名街道群众议事代表是这场实践的“主力军”。他们经“初步推荐、择优筛选、初审把关”层层选拔,涵盖老党员、老干部、青年志愿者、个体户等,形成“涵盖面广、比例合理”的队伍。对社情民意收集的渴求,让他们成了移动的“民情雷达”,群众的心声被原汁原味带上会。
活力:从“机制保障”到“民主生根”
“以前走访一天摸不清的情况,现在街道群众议事代表半天就能说透。”乐白道街道人大工委主任李露的话,道出了该制度的“提效”密码:平时走访工作量减少40%,问题解决效率提升60%。效率的背后,是一套“既给压力也给动力”的履职管理机制。
对履职效能不佳的街道群众议事代表,给予提醒或劝辞;对表现较好的,优先安排参加代表学习、考察、培训等活动。“肩上有担子,干着才有劲。”乐白道街道旧寨社区的街道群众议事代表伍青青说。
新修建的卧龙邑村通村水泥路
机制的生命力,正鲜活地体现在群众从“旁观者”到“参与者”的转变中。卧龙邑村村民现在见了吕芳,总会主动拉着她念叨发现的问题,曾经“事不关己”的心态,正被“我的事我能说”的热情取代。灵泉街道星光社区的赵梅林,以前总抱怨“物业不管事”,如今会特意记下楼道灯坏了、垃圾清运不及时等问题,定期反馈给街道群众议事代表。她兴奋地说:“看着我们提的问题一个个被解决,才明白咱们说的话真能管用。”这种转变,让民主从“制度条文”变成了“生活日常”。
如今,这一制度已成为开远“基层治理经验”之一。从通村的道路拓宽,到街头巷尾的排水沟加盖……街道群众议事代表制度用“众人商量、提出方案”的实践,让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可感可及。这颗植根沃土的民主种子,既长出了“幸福果”,更培育出“人人愿参与、事事有人管”的治理生态,为基层民主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鲜活样本——民主,终究要落在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里。
(开远市融媒体中心 邱美华)